巧手持“金梭”織出致富路
關注濟源網微信
縫制
打穗
穿梭
“金梭”
緯線穗子
織布
老粗布成品
木制老式織布機
未見織女忙,先聞機杼聲。日前,記者來到梨林鎮關陽新村,還沒入戶,就聽見富有節奏的織布聲。在村民崔梅英家中,3臺織布機整齊地擺放在院中。44歲的崔梅英坐在織布機的一端,雙腳踏板,兩手飛舞,穿梭走線,動作嫻熟。
“這種老粗布采用品質好的純棉線,利用傳統織布方式,純手工制作而成,很受消費者喜歡!”崔梅英笑著向記者介紹。
近年,老粗布在市場上頗受歡迎。3年前,對老粗布情有獨鐘的崔梅英偶然發現這個商機,并外出考察學習。她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,選用等級較高的純棉線,生產品質優良、花色多樣的純棉老粗布。令崔梅英沒想到的是,自己織出的老粗布很快售賣一空。于是崔梅英花費10多萬元購置了30臺織布機,雇用人員代加工,擴大生產規模,成為老粗布加工的“帶頭人”。現在她織出的老粗布不僅用于做床單,還做出沙發罩、枕頭罩、圍裙、書包等多種布藝產品。
崔梅英介紹,代加工這種方式是“機隨人走”。如果有村民愿意代加工,需和“帶頭人”達成協議,把“帶頭人”的織布機和原料帶回家中,根據自己的時間,隨時織布。“這種方式非常適合賦閑在家的農村婦女。”崔梅英說。
“織布的聲音和老粗布的手感是我童年的回憶。老粗布不僅展現了人們織布的辛苦和精湛的手藝,還飽含農耕傳統文化。”崔梅英告訴記者,對老粗布的情感是她生產老粗布的動力。
同為“帶頭人”的崔素省家中有200多臺織布機。她的織布機分布在濟源各鎮以及山西晉城等地。龐大的“代加工網”為崔素省提供了充足的貨源,每月大概銷售1000多條床單。除了床單,崔素省還接收定制訂單,根據客戶的需要,生產定制花色老粗布。“這些老粗布是為海南一家公司加工的,用于制作睡衣。”崔素省向記者介紹自家的老粗布樣品。
從事代加工的村民王海英12歲便跟老人學習織布,是村里小有名氣的“織女”。她每天花費8個小時織一條單子,可以掙100元。“完全按自己的時間織布,家務、農活兩不誤,還能增加收入。”王海英說。
“關陽新村是一個移民村。過去,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織布。現在從事織布的有400多人。”關陽新村村委會主任盧迎九介紹,織布這一技藝是關陽新村的傳統文化,也是關陽新村老粗布加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。現在關陽新村生產的老粗布質量上乘、柔軟舒適,已有固定的客戶群體。此外,村民還通過微信、抖音直播等方式銷售,收入可觀,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。
關陽新村黨支部書記盧團省說:“現在關陽新村的老粗布加工業發展勢頭正旺。我們要以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契機,不斷提升老粗布加工技藝,打造老粗布品牌和鄉村產業亮點,使之成為關陽新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。”(記者 李浩 文/圖)